吉林化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9-26浏览次数:

一、培养目标

吉林化工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主要是面向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目标是:

1.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材料与化工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材料与化工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熟悉材料与化工领域现状、发展趋势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适应本专业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4.具有独立担负材料化工的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设计、工程规划与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主要为化工与材料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专业简介与研究方向

吉林化工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依托吉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两学科均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学科始终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将研究力量和服务意识瞄准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领域,服务汽车、石化、新材料、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支柱及优势产业,依托“吉林省化工分离技术与节能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化工过程优化与节能科技创新中心”、“化工分离技术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高校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在绿色化工过程开发、环境友好催化剂及催化工艺、新型分离技术开发、功能高分子材料、医药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优势,并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本学科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1.绿色化工过程开发

面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以开发绿色化工过程为目标,主要开展环境友好催化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新能源技术开发、化工过程优化与节能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系统工程和化工新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

2.医药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发

服务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分离材料为技术支撑,围绕磁分离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萃取技术等,主要开展生物医药分离材料设计与开发、医药纯化技术开发利用、自动化核酸检测关键技术。从材料、设备、工艺三个方向进行研究,为体外诊断、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

3.功能高分子材料

服务我省汽车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开发高性能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为目标,主要开展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高分子导热导电复合材料、聚合物纤维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电磁屏蔽材料、光动力高分子治疗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最长不得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与导师指导

1.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其中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校集中学习。

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鼓励工程硕士生到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

2.导师指导

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校内导师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高级职称的硕士生导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学校聘任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外导师均为“第一责任人”。

校内导师具体负责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等工作的组织协调。校外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论文的选题现场实践的组织管理及其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试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11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至少修完27学分,16学时1学分,课程学习一般集中在第一学完成。

1 课程学习学分分布

课程学分

27学分

必修学分

19

选修学分

8

课程类别

修门数

修学分

公共

基础课

政治理论课

2

3

外国语课

2

3

工程伦理

1

1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1

1

专业基础课

6

11

专业选修课

4

8

六、培养环节及基本要求

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专业实践、双创实践和中期考核五个方面,共7学分。

专业实践4学分主要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在校内硕士生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环节可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学生可以参加培养单位导师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结束后,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参照《吉林化工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考核合格后获得4学分。

学术活动0.5学分)主要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宽研究生的视野,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以下双创实践环节一项,包括:参加省级科技、双创、互联网+等竞赛一项;或参加6次以上导师安排的材料与化工领域学术报告。完成上述实践环节后研究生撰写2000字以上的双创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签字确认后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提交。

研究生所在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效果和双创实践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2  培养环节学分设置

培养环节

学分

培养计划

0.5

开题报告

1

专业实践

4

中期考核

1

学术活动

0.5

总学分

7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指导小组,对硕士生培养实行全过程的指导。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体现工程性和应用性。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选题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材料与化工领域新工艺、新技术或新产品等研发项目;

2)材料与化工领域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3)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化工先进技术;

4)材料与化工领域工程设计与实施

5)其他直接来源于材料与化工领域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的课题。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多种形式。

产品研发:是指来源于材料与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遵循规范的产品研发工作流程,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研发。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设计:是指综合运用材料与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设计计算,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方案必须保证数据准确。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论文内容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及必要的附件;可以是工程图纸、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

应用研究:是指直接来源于材料与工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论文内容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和检验及总结等部分。

2.文献阅读

专题文献阅读是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查阅和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能力,通过对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文献查阅和阅读,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进展和动态,了解前人所做的工作,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研究生至少阅读50篇文献或专著,其中外文文献10篇以上。

3.开题报告

研究生一般在第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同时应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对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展,工作现状及工作态度等进行全方位考查。硕士生通过中期检查,可以继续进行论文研究工作;检查小组对拖延进度,难以按期完成论文工作的硕士生,可以提出推迟其答辩时间或终止其论文工作的建议,报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后,延期答辩。具体办法见《吉林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管理办法》。

5.撰写论文

研究生应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一篇达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要求的学位论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应至少为12个月。

6.论文答辩

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专业实践报告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且学位论文通过评审,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提出答辩申请,由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进行研究生答辩资格的审查。由研究生所在院系在正式答辩前一周组织预答辩。论文答辩由研究生所在院系集中组织。答辩委员会由5名及以上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研究生的导师不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基本要求

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成果及学术能力采取“积分量化”方式进行考核(见表3),量化分数不得小于20分。由培养单位成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及学术能力考核小组,负责研究生科研成果及学术能力考核工作。

3  研究生科研成果及学术能力考核量化表

序号

量化项目

项目等级

量化分数

审核要求

1

科研论文

公开发表

5

科研论文内容必须为其学位论文核心内容;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除导师外第一作者,第一发表单位为吉林化工学院。已发表的科研论文要提供论文原文、发表期刊封面及目录;已发表未见刊的科研论文要提供论文原文、检索页面截图;已接收未发表的科研论文要提供接收函。

省级期刊

10

中文核心

20

EI收录

30

SCI收录

40

2

科研项目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

15

学位论文核心内容须为科研项目主要研究任务,且截止学位论文资格审查,学生开展学位论文时间与科研项目起止时间的交叉时段不低于1年;科研项目必须是以导师或联合指导教师为负责人的项目(如为合作课题,硕士生导师是我校第一人);一个项目最多可以作为两名研究生的量化考核业绩;参与多个科研项目不累计加分;参与与学位论文不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不纳入量化考核体系;未结题的科研项目,要提供项目申请书;已结题的科研项目,要提供项目验收报告。

15万元以上校企合作项目

10

其他项目

5

3

专利

公开

20

专利内容必须为其学位论文核心内容,且学生开始学位论文时间须在专利申请日期之前不低于半年;要提供专利公开证明或专利授权书;公开专利要求研究生排名第一或除导师外排名第一;授权专利要求除教师外学生排名前两位,其中排名为除教师外第一位30分,第二位15分。

授权

30

4

学科竞赛

省级奖

10

获奖作品内容须为其学位论文核心内容;获奖作品为经学科研究生科研成果及学术能力考核小组批准同意纳入考核范畴的竞赛奖项;要提供获奖证书;以个人获奖需为研究生本人;以团队获奖,研究生需为第一获奖人或除导师外第一获奖人或研究生为团队负责人,且量化考核分数为个人获奖量化得分的二分之一。

国家级奖

20


、课程基本信息

4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课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公共

基础课

8学分

GG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2

第一学期

考试

GG002

自然辩证法

1

16

第一学期

考查

GG005

工程伦理

1

16

学期

考试

GG004

2

32

第一学期

考试

GG08050001

专业外语

1

16

第二学期

考试

GG08050002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1

16

第一学期

考查

专业

必修课

11学分

BX08560001

数理统计方法

2

32

学期

考试

BX08560002

高等化工热力学

2

32

学期

考试

BX08560003

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

2

32

第一学期

考试

BX08560004

高等反应工程

2

32

第一学期

考试

BX08560005

高等分离工程

2

32

学期

考试

BX08560006

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

1

16

第一学期

考试

专业

选修课

8学分

XX08560031

碳纤维复合材料

2

32

学期

XX08560032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2

32

学期

考查

XX08560033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34

功能材料导论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35

金属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36

高分子材料

2

32

学期

考查

XX08560037

无机纳米材料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38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39

材料物理性能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40

新能源材料

2

32

学期

考查

XX08560041

光电催化材料

2

32

学期

考查

XX08560042

催化研究方法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4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44

膜科学与工程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45

材料表面与界面

2

32

第一学期

考查

XX08560046

高分子化学

2

32

学期

考查

XX08560047

高分子物理

2

32

学期

考查

XX08560048

功能高分子材料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49

材料加工组织与性能控制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

XX08560050

材料性能与质量分析

2

32

第二学期

考查